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旱地农业研究所

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科研平台> 正文

农业农村部西北旱作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

时间:2020年12月25日 09:34 来源:  作者: 点击:

【字体:

一、试验站概况

实验站位于庆阳市镇原县上肖乡梧桐村,依托于1972年建站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镇原综合试验站建设,实验站拥有集体产权土地60.9亩,建设用地4553m2,建有科研生活用楼房2栋,农机具库房345m2,水泥晒场2000m2。拥有1978年、2005年肥料定位试验2个。

实验站常驻人员为18人,高级职称14人,博士3人,硕士10人,长期试验工2人。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人,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甘肃省千名领军人才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人。农业农村部2015年批复建设,2018年全部建设完成。

二、功能与定位

1、功能

(1)开展西北旱作区科学试验观测与调研,获取本区域内主要作物营养与施肥的原始资料和基础数据;(2)不断完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数据积累,建立旱地气象、土壤、作物数据信息共享平台;(3)逐步建成西北旱作营养与施肥的野外科研合作平台,聚集国内外科研力量,推进对外开放合作。(4)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植物营养与施肥领域的知名专家,形成创新能力强的科研团队。

2、定位

实验站围绕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科建设目标,加强西北旱地土壤学、养分循环、土壤肥力与环境等学科建设,开展旱地作物营养生理与生态学基础,作物养分循环、转化过程及调控、中低产田改良的应用基础研究,突出西北旱地主要作物尤其是覆盖条件下的施肥效应、作物养分生理与高效栽培机理、土壤肥力演变,建立数据共享与物联网平台,为西北旱地土壤学和作物营养学科发展及肥料产业化提供更好的数据基础与技术支撑。

制定了研究、科学观测、技术示范方向矩阵表:

重点方向

1-主要内容

2-科学观测

3-科学实验

4-技术示范

B 养分循环

111.农田养分循环与调控114肥料源污染物与农产品安全调控

**211土壤氨挥发、氧化亚氮通量监测**213肥料源污染物消长观测

**311.农田养分循环与损失途径阻断试验314肥料源污染物与农产品安全调控试验

411土壤养分有效化调控技术集成与示范

C.高效施肥

121土壤养分供应与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协同122土壤-作物营养诊断与施肥推荐124水肥耦合与水肥一体化技术

*221土壤肥力长期监测222作物营养诊断指标监测*223肥料效应长期监测

321土壤养分供应与作物养分需求规律协同试验**322肥料效应长期定位试验324水肥耦合与水肥一体化试验

**423高效施肥技术集成示范

3建成成效

3.1完成情况

包括全自动化学分析仪、土壤团粒分析仪、实验台柜等室内仪器设施5台套,蒸渗仪、便携式光合仪系统等野外观测仪器3台套,大型拖拉机、农用皮卡等现代农业机具2台。

建成718m2现代化全自动抗旱鉴定棚1座,包括24个测坑,测坑长、宽、深分别为4m、2m和3.5m,2m×2m蒸渗仪2台,全自动灌溉系统及数据无线传输系统;同时建成205m2养分水分径流观测场1座,包括5°、10°、15°、20°和25°5个坡度,配套径流量数据自动采集传输系统。

    

3.2成效

建设完成后,使实验站成为了科研数据积累与技术研发应用的国家区域农业创新平台,提高了科研质量与信息化服务能力,服务了国家目标和地方农业发展;建立了标准化试验示范展示窗口,建成了技术与模式孵化基地,支撑和引领农业科技应用;实验站建立人才培养与对外交流培训农村基地,锻炼培养出了一批奉献农业科研和解决生产关键问题的专家,接待一批国内外合作交流专家,培训一批农民技术人才。

显著提高了植物营养以肥料科学群在养分循环、高效施肥等领域开展科学观测和数据积累能力,每年连续观测植物营养、土壤肥力、气象要素等数据20余项,获得观测数据10万个以上。

目前实验站承担国家项目20余项,地方项目10项,合同经费4400万元,近5年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协作),省部级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SCI刊登3篇,出版专著1部,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项。


Copyrights © 2020 旱地农业研究所 版权所有  主办: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邮编:730070

陇ICP备15002874号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13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