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历程
黄土旱塬是我国农耕文明发祥地和“油盆粮仓”,担负着区域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1972年,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在庆阳镇原县上肖乡设立试验站。50年前一批热血青年远离故土和亲人,不忘初心,住窑洞吃派饭,扛起解决革命老区粮食增产和解决温饱的大旗,开启旱作农业发展之路的探索与实践,1991年步入国家旱农科技计划行列,是我国农业科学历史悠久的试验站之一。一代代旱农人牢记使命、求实奉献,为解决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做出了贡献,2005年试验站命名为农业部黄土旱塬生态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站,2011年进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2015年入选国家农业科研创新团队,2018年进入国家农业科学实验站,目前建有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平台4个。新一代年轻人砥砺奋进、攻坚克难,正朝着把试验站打造成“中国旱作农业的洛桑”的方向发展。
二、定位与方向
立足于黄土旱塬区农业资源环境与产业需求,以“水”为中心,研究旱作农田降水高效蓄保、覆盖集雨栽培、土壤肥力演变与培育、抗旱品种创制与生物节水等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把试验站建成集科技创新、成果孵化、人才培养、科技合作和服务产业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三、科技资源
试验站现有科技人员13名,博士3名,硕士7名;其中正高7人,副高4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名。有产权土地68.5亩,长期租用土地110亩,包括6.5亩科研办公区,62亩试验控制监测场。建有科研生活办公楼两栋2210m2,水泥晒场2000m2,农机库房346m2,农机具20台件,科研仪器20台套500万元,718m2抗旱棚1座,205m2径流监测场1座,交通车2辆。
四、成果贡献
先后承担国家和地方项目55项,创造了“六条路旱农经验”,提出了“集水—保水—节水—用水”的旱作高效用水思路,研发应用了6项旱作农业重大技术,审定小麦新品种15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8本,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50余名,累计增产粮食110亿斤,增收80亿元,为旱作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试验站站长:赵刚
党支部书记(副站长):倪胜利
副站长:党翼
联系电话:0931-7603736
站址: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上肖镇梧桐村

